2020年的夏天,《乘風破浪的姐姐》橫空出世,成為了現象級綜藝。
半年后的冬天,《乘風破浪的姐姐2》乘勝追擊,卻被網友群嘲,豆瓣評分也不及格。
就像網友說的那樣,浪姐1有多驚喜,浪姐2就有多無語。
浪姐1的巨大成功,讓節目組和姐姐們都太心急了,他們都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讓過氣藝人迅速翻紅的節目,于是開始揠苗助長。
正常的綜藝節目,被稱之為“季”,總得在同一時間同一季節開始,才能讓人養成舒適的收視習慣。
但是浪姐2卻夏天一季,冬天又來一季,浪姐1的團綜還沒播完,浪姐2就匆匆上馬,這是把觀眾當韭菜了。
這么大型的綜藝節目,如果要對觀眾負責,光是籌備都得花不少心思,可節目組恐怕把最大的心思花在了招商上。
記得浪姐1剛播出的那會兒,新浪熱搜正在整頓,取消了熱搜榜,但關于浪姐的消息還是鋪天蓋地,我周圍的人都在朋友圈或群里討論。
浪姐2第一集播出時強行上了好幾個熱搜,但能形成全民討論的不多。
現在很多綜藝以為多買幾個熱搜,就會有人看,這完全是本末倒置,節目的質量和口碑才是收視率的關鍵。
浪姐1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,它是一個意外的產物。
那個時候的節目組和姐姐們都沒想到這個節目能成,沒有宣發,不被看好,據說曾差點流產,冠名也只找到一個微商品牌。
恰逢疫情期間,才能有30個姐姐在一切未知的情況下聚在一起,她們不知道將會面臨什么,節目播出后又能給自己帶來什么,所以姐姐們大部分是在做自己。
浪姐2的姐姐們就差把想紅寫在臉上了,她們看到了浪姐的巨大紅利,爭先搶后入局,打造好了人設,開始準備上演一出真人秀。
浪姐1的很多姐姐雖然沒名氣,但她們有能力,有才華,只是沒有施展的舞臺,本質上她們是尊重舞臺的。
浪姐2的很多姐姐都是大牌,她們對舞臺少了敬畏,有幾位姐姐的舞臺但凡多練兩天,都不會淪為笑話。
浪姐1初舞臺過后就集結了大碗寬面組這樣業務水平過硬的7人團隊,目測浪姐2沒有幾個人能達到這樣的唱跳水準。
除了舞臺,這個節目最大的吸引力是姐姐的個人魅力。
浪姐1初舞臺播出后,好多姐姐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很多梗都出圈了。
比如張雨綺不懂什么是X,寧靜的名言“還要介紹我是誰,那我這么多年不是白干了”,鄭希怡的點頭殺,黃齡的一句“去”。
浪姐2初舞臺播出后,除了那英的耿直,有趣的姐姐太少。
網上流傳一張浪姐2人設對標圖,浪姐2的姐姐,每一位都可以對標浪姐1,但能夠復制的,只有外形,人物性格是難以復制的。
張雨綺是浪姐1最大的受益者之一,因為性格與外形的強烈反差,成了浪姐喜劇人擔當。她的確能力不足,但是站在舞臺上觀眾就是喜歡,觀眾緣是個玄學,張雨綺經受住了考驗。
一些姐姐對標的是張雨綺,想走張雨綺的笨蛋美女路線,但只學人家能力不足簡單,要學人家性格討喜沒那么容易。
浪姐1中另一個成員李斯丹妮的翻紅,讓很多姐姐開始動中性風的念頭,浪姐2中好幾個姐姐在走中性風,強行耍帥。
可真正了解李斯丹妮的觀眾會知道,李斯丹妮只有在舞臺上最帥,在生活中就是個甜妹,且rap和舞臺實力才是她真正的競爭力。
浪姐2初舞臺把唱跳分開的比賽機制也不合理,把姐姐的劣勢放大,60秒的時間難以體現一個真正的作品。
最重要的,是節目的立意。
浪姐1高開低走,也曾令人失望。
但節目開播時,傳遞的價值觀的確鼓舞到很多普通人,讓很多人看到了30 女性的美好和更多可能性,這是節目的初衷。
浪姐1后期就已經背離了初衷,到了浪姐2,整個節目已經變成投機與洗白,精神內核變成了懸浮的口號。
浪姐2的播出,反倒讓浪姐1成了觀眾心中的白月光。
不知道是節目組對浪姐這個IP沒有信心,還是大環境太浮躁,他們沒有沉淀下來打造姐姐團,而是快速快速開啟下一輪游戲。
這樣功利的態度做出來的綜藝,能好看到哪里去呢?